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甘肃公务员考试申论阅卷也有“潜规则” 备考必看
2015-12-31 11:54:00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笔者按:本人今年研究生毕业,在读期间因为学校与相关单位有协议合作,我所在专业有幸能参加本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阅卷工作,可惜自己已经报名参加省考,当然不能参与阅卷,但值得高兴的是,考自己的努力最终的申论成绩73分!保证我笔试第一进面。庆幸之余,我也是从参与了申论阅卷的同学那挖出一些“情报”,当然不存在泄密,但绝对真实可靠,想通过跟大家分享一些一般考生都不知道的申论批改阅卷 “潜规则”和自己总结的备考经验,希望大家在申论备考中能知己知彼,冲刺高分。

  首先,我要说的是:申论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只要你了解申论批改标准和要点,拿高分其实很简单!

  揭秘申论批改“潜规则”

  一、每年各类公务员考试申论批改都是有研究生参与的,但研究生批改的都是客观题,踩点给分;主观题和大作文都是有多年阅卷经验的老师负责批改,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仕途”会完全掌握在“乳臭未干”的学生手上。

  二、申论试卷都是在电脑上批改评分,而且只能在屏幕上看到这一道题,如果你写到格子外头去了,阅卷老师就看不到了。80%以上的老师根本都没有看过申论试题和给出的材料,只需要记住答案要点就可以上阵了,所以这里就提醒大家抓住答题要点有多么重要!

  三、在批改前,专家组会依据每道题分值的不同划定出一个误差区间。比如一道20分的题目,标准误差区间是3分,一个老师给你10分,那么要符合误差区间,另外的老师打分区间就在7-13分,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所以只要你完全抓准评分要点,老师无可挑剔,就能得高分。其实大部分考生都不了解批改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我感觉答得不错,但是100分的申论才只得了四五十分的原因。

  你必须了解的申论批改标准

  一、大家一看到申论,就以为是动不动就上千字的文章,其实通过了解参与阅卷同学的亲身体会,申论要拉开档次,不仅仅是大作文写得好,前面几道简答客观题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客观题的答题采分点明确清晰,老师们数着采分点给分,只要你写出了得分要点,分数得的理直气壮;比如说2014年**省考申论第一道题,总共10分,结构分2分,采分点8分(四个点),只要能答出“材料说了四个方面”,有 “四”之类的字样,就能得到结构分2分;然后“食品安全”“民生”等其他采分点各两分,这就要求大家先熟悉掌握申论批改标准,再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概括总结能力。

  二、申论考试最后的大作文,分值最高,仍旧是申论得高分的杀手锏!虽然申论大作文不可能像客观题一样将好几十分都拆成一个个采分点,但是为了保证权威公正和规范统一,大作文仍旧有自己的采分标准,那就是围绕“策论主题关键词”和“批改标准要点”,因为大家可能都有所了解,要保证每天大量的阅卷工作效率,老师在批改之前都是将评分批改标准要点熟记于心,再对照考生答卷进行评阅,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时间内,老师对你的上千字大作文进行评阅,唯一能引起注意的就是你的文章中是否出现老师熟记的关键词和标准要点!你如果脱离材料,天马行空的提对策,或者完全照搬大段原文都是死定了的。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要准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然后合理融入到文章中,分条理、分层次重点展示出来,那么老师就能清晰的看到你的答题要点是否符合批改标准,这就是得高分的关键!

  申论训练方法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申论批改有一些全新的认识了,那么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通过训练来充分运用和准确把握答题要点呢?以下两点经验大家可以参考。

  ① 积累素材,资料在精不在多。新闻1+1 、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选一种动笔摘抄文章中好的观点和表述,能加工修改出自己个人看法更好。摘抄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两个方面:文章核心论点,训练把握申论评分要点的能力;其次是句子结构和逻辑,训练合理表述的能力。

  ② 坚持练字,正楷。批改老师每天要看那么多文章,视觉审美的疲劳只能靠字体的优雅来弥补了,字写的好,或许每题就会多浮动2分!

  总之,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org)相信大家只要明确自己要改进的方向,坚持训练,熟练掌握批改评分标准,那真正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就再也不用担心申论考试拖后腿啦!最后祝大家顺利备考,早日成“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